2013年6月28日 星期五

馴服內在的惡犬



最近Zoe回去爸爸的公司學習打理生意,每天上班都必須經過旁邊養了幾頭狗的車房才能抵達門口。其中特別兇猛的兩頭,因為曾屢次咬傷途人而被綁上,然而並沒有因此而變得溫馴。

第一天上班,我得要在媽媽的陪同下,讓沒被綁起來那幾頭狗嗅一嗅,熟悉一下我的氣味。然而旁邊那兩頭惡犬,無論經過我多少次的出入,仍然兇悍地撲向我吠叫。

明明我就知道牠們被綁著,根本兇惡不出什麼來,但每次我經過還是會被牠們的吠叫嚇倒。

每一天要走上班那條路時,我都會讓自己的心盡量安靜、放鬆下來,因為我知道我越緊張、越閃縮,牠們的回應便越厲害。好不容易一天又一天的過去,卻沒有讓牠們放過我一下。

一星期過後,我已經放棄期望牠們會對我好一點,反而把牠們的吠叫聲當作歡迎。即使偶爾還會被嚇一跳,但心變得自在了。

來到第9天,我路過時,一向第一時間「歡迎」我的那頭狗竟然繼續躺在車底,敷衍地吠了兩聲便算。我離開的時間,牠們就只眼睜睜地目送我,那一刻我高興得不得了。

這個經歷,難道與我們克服內心的恐懼有兩樣嗎?

其實它並不真的那麼兇惡,只是我們每次要面對它的時候都選擇後退或逃避。

只要當恐懼是內心的一頭惡犬,而你要走的那條路是你回家的唯一之路,最後你還是會心甘情願地把這個心魔克服。方法很簡單,就把「恐懼」這二字與上文「惡犬」二字替換再看一遍,重點是「沒有退路,只得向前」。




2013年6月16日 星期日

別跟自己過不去



活在這個高度城市化的社會,我們都被灌輸凡事講求效率、速度,遇到有些狀況出現時,難免第一時間便急求解決方法。但是,凡事都能立刻解決嗎?凡事都要立刻解決嗎?

例如我們想得到某一種東西,問問自己:「如果現在沒有馬上出現,你還OK嗎?」有很多人光看我這句話,便馬上抓狂起來。「怎麼能OK?」「不是只要堅持集中意念在想要的東西上,便一定得到嗎?」

別急!你無需要對永遠得不到此東西而感到OK,真的沒必要。我們都是人,都會失望,對吧?!但如果因為沒有馬上得到而開始抓狂,當下的一剎那因為沒有獲得你預料之中的成功感和滿足感,於是你決定繼續追尋這個東西,直至從中得到同等的價值為止。

我佩服你的堅持,但你不是與自己過不去,你最過不去的,只是現在的這一瞬間。同樣的一瞬間,你可以死守,直至找到別的解決方案為止,又或是暫且擱在一旁,在別的事上獲取同樣或更大的喜悅。前者,你原地踏步;後者,你昂首闊步。

如果現在沒有馬上出現,你還OK嗎?


圖片出處: https://blogger.googleusercontent.com/img/b/R29vZ2xl/AVvXsEjdR3h95vaSwB_gfxrkDDyq8gIupCafqTc9eRUiyCHMdYDHO-xM6ovqU1QR2GCY4qFs673W9hQtYn9UV4kXHw14pBwmJ8YCnhlnxTeqLA3pBzKM5KNkdzw8LYx6cmdiFlYpv54bubFambQ/s1600/BootsInMud.jpg

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
平常心




在網上搜尋「平常心」,得出幾個既簡單又準確的解釋:
「平常心,心常平也。不平者,皆因為其自我定位的錯離。」
「平常心是尊重規律和規則,尊重客觀現實,不高估或低估自己的能力。二是既積極主動,要盡力而為,又順其自然,不苛求事事完美,有從容淡定的自信心。」

Zoe常聽到很多人把這三個字掛在咀邊,但真正做到又是何其艱難,特別是除了錯誤的自我定位外,還有錯誤的失敗觀。

今天我有機會初嚐「平常心」的真正感受。

2013年4月9日 星期二

黑暗



黑暗,不是要你難過。
黑暗,是要你停止往外尋找,要你專注的內在。

我們經歷黑暗時,感覺如像天塌下來,伸手不見五指,徬徨無助。但你有沒有嘗試過停止掙扎,了解「黑暗」的真正含意?

2013年3月31日 星期日

放下等於不愛?




曾經以為愛一個人,就必須要在「現場」。
無論物理距離有多遠,得不斷製造「在場」的證據,證明自己真的愛過。
所以在關係中,有許多人(尤其是女性)會有不斷付出以證明自己存在的傾向。
然而,不付出就證明我們不存在嗎?當然不是!

即使一段感情已經斷然逝去,我們仍習慣在自己的心中騰出一個非常重要的空間,讓早已遠離的他/她在自己裡面「在場」,延續自己對他/她的愛。
我們內心都安奉了一個曾經對自己影響深遠的他/她,這個超然的地位隨著每天忍痛的朝拜一下,逐漸變得神聖不可侵犯。

2013年3月21日 星期四

因愛成恨?




你恨他/她,只因為他/她首先不愛,但你忘記愛從來都不是由別人給你的。

有人說,愛是當你遇到「對的人」時出現的感覺。

我曾經在《遇人不淑 vs 遇上「對的人」》一文中指出,因為從來沒有「錯的人」,要是你對這「對的人」有超現實的迷思與過份熱切的期望,對不起!極度失望也必定隨之而來。

別以為愛呈現的方式只得一種,它除了是一種感覺外,它也是一種選擇。

2013年2月21日 星期四

給等待愛的人



Zoe敬愛的師匠池田大作先生在《青春對話》一書曾說:「幸福不是靠誰賜予的,不是情人帶來的,而是靠自己爭取的。」然而在現實中,不論男女,某程度上都為了面子,渴望對方先表達愛、渴望對方給予自己幸福,不然就代表對方不著緊自己。

談到感情,我們總身不由己,控制不了何時開始,更摸不著何時結束。對於這種難以掌握的事情,人們彷彿都只能採取較消極的方法 — 等待。我們之所以處於等待被愛這種被動的狀態,是因為我們期待別人填補我們心中的空虛與生活上的時間空隙。一旦有了這種希望別人來拯救自己的匱乏心態,即使突然遇上投緣的對象,也因為潛意識中那種向外需索的傾向,在關係中吸乾對方能力所能給的愛。對方跟自己一起不單感到很吃力,而且也被自己不斷扮演受害者的戲碼從彼此的愛中推開,形成一股讓人不能喘息的離心力。